close
嗯,上次我沒遲到,很快樂,不過我居然累到坐錯公車
(我可是正港的台北人勒,出生到現在只住過台北跟倫敦!既然坐車坐到從大安森林公園走到老師家!!還被老師問說為什麼不打電話問她!!!)
(我是坐錯,不是不會坐 XD)
不過太快樂了,所以多待了半個小時,就變成四個半鐘頭了......

一開始,我們談了天氣冷跟手僵硬的問題,基本上不是每天手的狀況都會很好,而且那種「感覺」的事情,有可能好一陣壞一陣的,不用太在意就是了。
然後,關於我的手還是不夠靠近鍵盤,還有,只要有人出現,就會僵硬的很徹底很明顯。
還有笑我是個超級大近視之類的......

還有大車拼誰砸掉的盤子杯子花瓶比較多。
餐桌是方桌還是圓桌還是長桌、還有選擇的位置代表的態度。
「我有過,在實驗室洗燒杯,回頭跟人家講話,結果下一秒鐘,燒杯就已經在水槽底了......」
「對學樂器的人來說,因為要求很靈活的力道收放,所以這些人拿東西都很危險,注意的時候還好,都抓的很牢,我以前就常這樣,跟人家一聊天,一忘掉,手一鬆,東西就掉下來了,通通砸碎,我以前在家裡是花瓶殺手,所以後來我把能用掛的東西都掛在手上,減低他們的傷害率。」
「我是很厲害,每次家裡的碗盤都準備一整套,我總是有辦法把他們在一年內敲碎到只剩下最後一組,所以我已經看開了,我這輩子大概不可能有整組的餐具,我是很有天分把盤子洗到水管裡得。」
「現在不就流行這樣混搭,妳就買差不多的系列,然後湊成一整套就好。」

Then,我們談了觸鍵的演化。
「到底手指抬很高是有必要的嗎?」
「要看狀況,傳統來說,這樣的彈法頂多撐到古典時期的作品,浪漫時期就不實用了,因為音會連不起來,鋼琴到底還是一個很現實的樂器,他音長就這麼長。」
「可是像XXXX不是喜歡抬很高?」
「那有部分是在耍帥,因為抬越高需要越好的控制力,我做給妳看好了,訓練的過程是這樣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讓學生的觸鍵動作比較大,因為要習慣用指關節出力,而不是用手指去勾,然後,當穩定度跟力度出來之後,我們會把動作變小,壓低,拉平,因為這樣比較省力,比較快,比較靈活,但妳不可能一開始就讓學生壓平彈,因為還學不會把力度擬在一個點上,所以小朋友會用指腹用力拍鋼琴,聲音就會死死散散的,妳注意看,我從高的到低的到扁的,亮度是完全沒有變化的,這涉及到妳要怎麼去控制妳的力度。」
「妳敲敲看鋼琴的這塊木頭,有沒有,如果你壓扁彈,一不小心,是不是力度就很容易散掉?」
「所以五七和弦會比較晚才練,一方面是他每隻手指都要用到,一方面是要拉平卻不能讓你們拍琴。」
「而且,我一開始讓你們練的時候,有要求要一個音下去,前一個手指才能放開,要讓你們習慣去連接鋼琴的聲音,而不是斷開的。」
「至於蘋果跟銅板的故事,那是教會體系了。」
「其實,就手指比較長的學生來說,一開始看起來手指的確會抬得很高,因為要讓你們習慣用指關節,手指又比別人長,當然動作看起來大很多,但那不是代表說,手指抬很高是必要的。」
「動作有時候會造成一些誤解,舉個例子,有時候妳會看到一些鋼琴家用手指「推」一下鋼琴,但事實上他們不是在壓,他們是把手指轉一下,把音延長,像這樣,但是單獨來看,就很容易誤解這個的作用。」
「妳不要去『抓』妳的琴鍵,不要跟那個OOOO一樣彈,我會瘋掉,這樣刮,因為琴槌會跟著妳的動作抖動,原來敲在一個點,很集中的力道,會被妳抖散掉。」

然後我們彈了melancolie
「妳不能太依賴妳的踏板,放不開他們是很可怕的,妳很多效果很依賴他們去做,徒手可以彈出來還是很重要的。」
「練習的時候不能用太多的踏板,原因是踏板很會騙妳,因為用太多常常會濁,慢慢的妳會習慣這樣的聲響,聽覺就會變遲鈍,但是騙不了那些耳力好的人,所以妳會覺得妳好像彈的不錯,但是卻被人家罵的半死。」
「所以巴哈跟莫札特不是不能踩踏板,事實上踏板技術好的人可以用得很多,但對學生來說,通常都要求少踩一點,因為一踩就濁,尤其是大琴,妳自己都聽不到有多濁,旁邊的人都快要瘋了。」
「通常,住在大城市的學生,比較慘烈的是,因為聲音太多,所以你們對聲響的敏感度很低,如果都聽的到你們會瘋掉的,這本來就是自然的機制,妳跟人家吃飯的時候,妳會聽到隔壁幾桌在講什麼嗎?」
「如果我想聽的話,會。」
「這就是很大的不同,妳通常要有意識想聽,才會聽到,但對聽覺好的人來說,他們是一定會聽到,所以我都會跟你們說,從今天開始,妳只要在街上,聽到樂器的聲音,就停下來,聽聽看,想想看,這樣慢慢下來,你們對周遭的聲音就會很敏感,慢慢的可以聽到的東西就會變多。我不太聽電子類的聲音,所以電話跟CD我聽的很少,但是一般自然的聲音,就會聽到。」
「同樣的事情也在嗅覺上產生,所以你們對環境的感受力是比較差的,因為大城市環境比較不好。要對周遭保持著好奇心跟敏感度,妳會聽雨聲嗎?」
「恩,我聽他們通常是為了判斷風向跟強弱大小。」
「我小的時候,因為上完課都要等人來接,所以都會看著屋外的雨,聽他們的聲音,這樣就可以聽好久,看看他們有什麼變化......貝多芬的暴風雨其實要處理的像大雨,很密集很強,但不刺耳,這是他難的地方。」
「手腳的靈活度已經沒什麼救了,年紀大本來就會慢慢退化,但是聽力,聽力是還有救的。」
大貓老師的左腳贏了,她真的幫我踩出來類似CD裡的乾淨度跟層次度。

「我知道被一個曲子哽死的感覺是怎麼樣的,但是整個把它吞完,就會差很多,這也是我一直不放手的原因。」

然後就是舒曼了
「妳如果喜歡彈OOOOO那種強烈聲響變化的話,舒曼對妳來說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
「現在有個問題,妳通常『好像』有做強弱,妳看到的時候會順手做一下,但是他們實際上的強度應該要比你想像的還劇烈,應該比較近似於我剛剛帶妳做的,一方面是妳的控制力還沒這麼好,一方面是妳還真正沒注意到/聽到。」
「妳的舒曼,處理的太輕巧,那不是典型的舒曼風格,張力不夠。」
「妳要想想,妳想要怎麼表達舒曼,這譜已經認識妳很久了,不過妳還跟它感情不好,講的語言不太一樣。」
「妳心目中的舒曼,是什麼樣子的,妳心目中的這份譜,又是什麼樣子的。妳要好好想清楚,而不是順手做一下。」
「高度、長度、強度、音色,這是音樂的四個要素,要能夠完整的掌控住他們,才會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曲子。」

當然還有堆雜七雜八的,等我想寫的時候再說吧 0r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夢裡的年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