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London's Queen Elizabeth Hall, with pianist Stephen Kovacevich performing Beethoven's Diabelli Variations. It was the piece that made Kovacevich'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s he burst onto the scene in 1969.

The programme also features Bach's Partita No 4 and Schumann's kaleidoscopic Kinderszenen, with movements including Blind Man's Bluff, Knight of the Hobbyhorse through to his famous Dreaming.

Stephen Kovacevich (piano)

Bach: Partita No 4 in D, BWV 828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 15
Beethoven: Thirty-three Variations on a Waltz by Diabelli, Op 120

=================================================
翻成柯瓦契維奇,大家應該就很熟悉了。他有張CD就是Bach Partita跟Beethven Diabelli,很有趣的場景。

Stephen Bishop-Kovacevich,以前叫做Stephen Bishop,現在叫做Stephen Kovacevich
Queen Elizabeth Hall,南岸藝術中心的中型場地
(最大的是Royal Festival Hall)

幾個台面上的北美鋼琴家,巴哈常常比較水澤一點
我一直沒有辦法證實這是不是跟審美觀有關
(甚至在日常上課過程中,我跟幾個朋友都有這種「要求踏板用多一點」的奇妙經驗)
Kovacevich的巴哈,也給了我同樣的感覺
某方面來說,他跟Perahia、Hewitt的處理有點像
較多的踏板與連音、較強勢的主旋律跟和聲
但他的巴哈很溫,沒有一個「碰」的強音
不很靈動,平和且穩定往前徐步而行
不能說是優雅,倒更像是一種長者風範

但一點都不是屬於教堂的虔誠(笑)

不考慮音色的話,我不太會喜歡這樣的巴哈
偏偏我喜歡他巴哈的某些音色跟片段(又笑)

第二組曲目是舒曼的兒時情境
(可不可以不要每個人都再強調一次兒時情境「不是」給小朋友彈的是給老人彈的,讓我想起尷尬的回憶.......)
一開頭我就嚇到了,好快
為什麼要彈的這麼的快!
速度滑來滑去,故意滑得很不平啊

是很不習慣

但是聽了第二次之後- 感謝廣播可以重複播放- 覺得其實這樣也很有趣味
(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速度一定要彈的這麼圓潤呢?小孩子是不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想法?)
如果說,我覺得他的巴哈平和到接近緩慢
舒曼就是一個相反的例子
更加的輕靈,很靈動的跳躍跟旋轉
貫串的基調就是孩子般的感覺
雖然偶爾會出現讓我嚇到的速度轉變,硬生生的
但確實很有趣,很嬉遊的,小孩般的

爐火前的影像

或許這組曲目真的要年紀夠
才能夠維持在某種幾近惡搞卻又不過火的基調

貝多芬的變奏曲,一直很害怕音樂會出現這組曲目
32個變奏曲很容易讓人覺得很無聊
Kovacevich的貝多芬不會讓我覺得無聊
事實上,我覺得他很會掌握一組曲目裡面,一首一首很細微的不同
給他們各自的個性,卻又不會偏離固定的基調太遙遠
但我其實不太喜歡他的貝多芬
層次感不是這麼明顯,雖然有了強音
但是一層一層的層次還有掙扎不是這麼的明確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這組曲目會先讓我想到舒曼......太過歌謠?

但整體來說,如果不考慮我其實喜歡有層次相疊的交響樂型貝多芬
其實這組變奏曲有很多的小趣味暗藏在裡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夢裡的年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